如果说九三阅兵的观礼台像一面镜子,那镜子里这回可能映出一张出人意料的面孔——年近80的日本老人,鸠山由纪夫。有人要问了,日本国内最近对这事儿不是一片排斥吗?怎么还会有日本前首相坐在台上看阅兵?是“走错片场”,还是“硬核清醒”?这背后的矛盾,远比一张请柬复杂。可越是复杂,越该掰扯明白:究竟是谁怕看清历史,又是谁敢直视历史。
先把时间线理干净。7月8日,紧挨着“七七事变”纪念日,日本天皇夫妇在访问蒙古期间,专门去了乌兰巴托郊外,向当地的二战日本战俘纪念碑献花;到了8月15日战败纪念日,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、参政党代表神谷宗幣,以及不少国会与地方议员前往靖国神社参拜,日本首相石破茂也以祭祀费的方式表达了“心意”。这两组动作摆在那儿,意味就有点耐人寻味了:一边纪念战俘,一边给供奉甲级战犯的地方加戏,历史的尺子被掰得有点变形。紧8月28日,中方在发布会公开了部分受邀外宾名单,鸠山由纪夫赫然在列。日本媒体曝出,东京方面以“过度聚焦历史、反日色彩浓”之类的理由,四处劝各国别来中国参加活动。这就像临考试前还想把监考老师请出门,紧张得都写上脸了。可偏偏,鸠山的名字还是上了名单,风向一下就有了戏剧性反转。
为啥会这么拧巴?根子还在于历史观。长期以来,不少日本政界人士把二战史讲成“受害者叙事”:我们也很苦、我们也被炸过,至于侵略那段嘛,便签一贴,轻轻划过。纪念日成了符号,参拜成了惯性,教科书里则小心翼翼地给过去抹上“中性滤镜”。在这样的语境里,九三阅兵对他们而言不止是仪式,更像是照妖镜:谁承认、谁逃避,一目了然。日本政府临近阅兵“做工作”,其实不是怕谁去现场,而是怕现场这件事说明了什么——国际社会对历史判断的共识,正在凝固,绕不过去。
偏偏这时候,站出来的还是鸠山由纪夫。说他“不一般”不是夸他资历厚,而是他的底牌确实厚。他出身日本顶级政治世家,曾祖父鸠山和夫做过明治时代的众议院议长,爷爷鸠山一郎三任首相,还是自民党“开山之人”;他本人当过首相,还是民主党的创始人之一。家里另一头连着商界:母亲是普利司通创始人的长女。这套“履历+人脉”,按理说足够让他在日本社内“躺赢”、在敏感问题上保持“微笑沉默”。但鸠山的选择,恰恰相反。
把时针往回拨。1999年,他公开反对参拜靖国,理由不绕弯子:那里面供着侵略战争的决策者,参拜就是在给侵略洗白,政要不该去。2001年,他批评教科书美化历史,直说这是在给年轻人灌错价值观——历史不是自助餐,挑好的吃,遭罪的就当没看见,这路数迟早出事。2013年,他到南京献花,向30万亡灵致歉;2015年,他在首尔“西大门刑务所”前下跪谢罪。这一跪,很多人拿它和1970年勃兰特在华沙的下跪相比,并非为了“戏剧化”,而是因为它发生在一个格外逆风的时刻:当时东京当局在推进安保法案,社会上“无需再为历史道歉”的声音正热,政治风向几乎清一色地往“解禁化、正常化”的逻辑走。换句话说,那不是“顺风车”式的道歉,而是明知道会捅马蜂窝,仍然踩了那一步。有人说他“另类”,但更公平的说法是:他把反思当成政治伦理,而不是宣传姿势。
于是今天,当外界看到他的名字出现在受邀名单上,其实不必惊讶。这不是一时兴起,而是他这20多年一以贯之的延长线——反对美化侵略、要求正视历史、该道歉就道歉。也正因为如此,这一次他的出现对日本国内的“选择性记忆”会形成某种冲击。对“历史这茬儿”避之不及的那拨人,当然会不舒服:一位前首相坐在中国的观礼台上,象征意义不言自明。可政治话术终归要让位于事实,历史不会因为“劝说别参加”而自动打码。
那普通人会怎么想?身边不少人的反应很直给。住在我楼下的老大爷看完新闻就来一句:“这人,有骨气”;小区里做外贸的小伙子更现实:“真心比姿态重要。你敢说敢做,我就敢尊重。”这话不文雅,但掏心窝。换个角度想想日本的年轻人,如果从小接受的是“淡化版”历史,长大后面临的是“参拜常态化”的公共环境,他们要走到“直视历史”这一步,难度堪比翻雪山。去年有个来交流的日本学生,去纪念馆看完展览,回去写了篇反思长文,里面有句让我印象很深:“把痛苦关在玻璃柜里,不等于痛苦不存在,更不等于我们是无辜的。”这不是大道理,是人之常情。像鸠山这样的公共人物,做的其实就是“把玻璃柜打开一点缝”,让更多人看见曾经的冷风的确吹过。
这事儿的大局意义在哪?第一,记忆不是为了仇恨循环,而是为了防止跌回坑里。阅兵也好、纪念也罢,是在提醒:和平不是自然发生的,它需要被看见、被维护。第二,承认错误并非国家羞耻,而是现代政治的底线。德国能走出阴影,不是因为“忘得快”,而是因为道歉的姿态和修复的机制让人信服。第三,对话永远存在前提:不是遮遮掩掩的一团和气,而是把历史问题先摆在台面,再谈未来合作的可能。这次鸠山受邀,就是一种信号——中国对历史态度的公开与坚定,恰恰为双方社会提供了“正确对话的入口”,而不是关上门。对日本社会而言,也许更重要的是认识到:不是所有邻居都盯着“旧账”,更多人关心你是否在努力把账算清。
当然也要看见现实的掣肘。日本国内“否认主义”的土壤仍在,逢纪念必摇旗的政治剧场仍会上演;而社交媒体的碎片化环境,会把任何“向历史低头”的动作放大成“立场倒戈”。这就是为什么,像鸠山这种“不合时宜”的坚持,显得格外珍贵。他没有让历史成为自己政治生涯的装饰品,也没有拿道歉当社交货币,而是把这些变成行动。你说这叫“勇气”也行,说这叫“常识”也行。反正在一个“表态比事实还吵”的年代,实事求是本身就挺稀缺。
当我们在9月3日的镜头里看到这位老人,最好别只从“支持与否”的二元角度去看他,更该看见一种稀罕的公共伦理:面对历史,别耍聪明。向前走的正确方法,不是把包袱从行李箱挪到背包里继续赶路,而是停下脚,打开包,确认每件物品的名字与重量,再决定如何减负。历史从来不缺热闹,缺的是诚意。
说到这儿,问题抛给你:你更希望在重要纪念场合看到怎样的跨国来宾?一句漂亮话,还是一个愿意用行动对历史负责的身影?留言里咱们接着聊。
正规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