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读者的提问:关于家校沟通。老师经常会发消息反馈孩子在学校的一些表现,比如上课爱讲话,作业没完成,注意力不集中……现在看到老师发消息过来,就很紧张。
图片
牛妈解答孩子上学后,家长总会不可避免地收到老师的负面反馈,这些评价像一块石头砸在家长心上,既焦虑孩子的表现,又担心老师的看法。但是比起这些反馈本身,更重要的是父母如何应对。1、老师的负面反馈,可能藏着“情绪传导链”
很多家长收到老师的负面反馈时,第一反应是“羞愧”和“焦虑”。
老师可能会说:“你家孩子太调皮,全班都受影响。”“作业总拖拉,肯定是你在家没管好。”甚至暗示:“不严厉点不行了!”
更隐蔽的是,有些老师会在家长群里含沙射影:“有的孩子被惯坏了,家长还不重视。”或是转发“慈母多败儿” 之类的文章。这些话像一根刺,扎在家长心里。
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情绪传导”,老师把对孩子的不满转嫁给家长,家长要是消化不了,就会把压力变成对孩子的指责、惩罚,甚至打骂。
最终,孩子成了这根“情绪链条”的末端,承受着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否定。
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,一个小孩因为在学校表现不好,被老师要求“不写完作业不准睡觉”,家长照做了。结果孩子不仅没改善,反而变得自卑、叛逆,直到崩溃才被家长重视。
这就是“联合打压”的代价,学校和家庭都成了孩子的对立面,他就真的无处可去了。
图片
2、家长常踩的坑:把“配合老师”变成“伤害孩子”
面对老师的负面反馈,家长很容易陷入两个误区:
一是过度共情老师,忽视孩子感受。
有些家长觉得:“老师管得严是为孩子好。”于是把老师的话当圣旨,回家就批评孩子:“老师都说了你不对,你还不认错?”
但孩子在学校已经承受了批评,回家后听到的还是指责,只会觉得“没人懂我”,慢慢地关闭了心门。
二是把压力转嫁给孩子。
当老师传递“你没教好孩子”的暗示时,有些家长为了证明“自己尽了责”,会对孩子更严厉。
比如强迫孩子熬夜补作业、罚站、甚至打骂,试图用“立竿见影”的方式“纠正”孩子。
但这样做的结果,往往是孩子对学习更抵触,甚至故意“对着干”,因为他感受到的不是“被帮助”,而是“被嫌弃”。
所以,如果孩子在学校已经胆战心惊,回家还要面对暴风骤雨,他怎么可能有心力去改善?
孩子的专注力、主动性,都需要安全感做基础。当他时刻处于防御状态,注意力只会放在“不被批评”上,而不是“如何做好”上。
图片
3、正确的打开方式:做孩子的“情绪缓冲带”
真正有智慧的家长,会在老师的负面反馈和孩子的感受之间,筑起一道保护墙。这不是护短,而是帮孩子积攒面对问题的勇气。具体可以分三步:
第一步:先接住孩子的情绪,再解决问题。
孩子被老师批评后,回家可能会哭闹、沉默,甚至说“不想上学了”,这时别急着讲道理,先蹲下来告诉他:“妈妈知道你今天在学校受委屈了,被老师说肯定不好受。”
情绪像洪水,堵不如疏。只有当孩子感受到“我的感受被看见”,他才会有能量听进去后面的话。
第二步:理性过滤老师的反馈,不要直译。
老师的反馈可能带着主观色彩,比如“这孩子太懒”“态度有问题”,这些评价往往模糊又伤人。家长可以把老师的评价转化为“具体的行为”,比如把“老师说你态度差”,换成“老师说你今天没交作业”。
更重要的是,区分“孩子的问题”和“情境的问题”。比如孩子偶尔一次没写作业,可能是忘了,未必是态度差;上课说话,可能是想和同学分享想法,未必是故意捣乱。
当家长不带偏见地看待问题,才能帮孩子找到真正的原因,而不是给孩子贴标签。
第三步:和老师“合作”,而不是对立或盲从。
如果老师的反馈确实需要重视,家长可以主动和老师沟通,但目的不是“认错”,而是“解决问题”。
比如可以说:“老师,您说孩子上课爱说话,我们在家也发现了,他其实是想表达。我们试试让他每天回家分享一个课堂发现,您觉得可行吗?”这样的沟通,既体现了配合的态度,又给了孩子具体的引导方向。
记住:老师和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,是为了让孩子更好。但“好”的前提,是孩子感受到“被支持”,而不是“被针对”。
图片
4、养育的目标是“帮孩子站着走”
养育是一场分离,最终是让孩子能独立面对世界。
老师的负面反馈,本质上是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小挫折。
家长的作用,不是替孩子摆平挫折,也不是和挫折一起打败孩子,而是教他如何面对挫折。
当孩子知道“就算我做得不好,爸爸妈妈也会陪着我”,他才会有勇气承认错误、尝试改善。
反之,如果他每次犯错都要面对“全世界的指责”,只会越来越胆小,甚至用“摆烂”来保护自己。
切记,一个总被否定的孩子,是没有“变好”的勇气的!
所以,下次收到老师的负面反馈时,不妨深吸一口气,先问问自己:“我现在做的,是在帮孩子,还是在害孩子?”
答案对了,方向就不会偏。毕竟,比起让老师满意,让孩子有勇气走得更远,才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。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正规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